袁振国:走向2030年的教育–分享

数字化教学研究
数字化教学研究
管理员
1526
文章
0
粉丝
精彩转载评论1,883阅读模式

 

当我们在谈论未来的时候,未来已来,当我们讨论将至的可能性时,将至已至。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只有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未来似乎很遥远。可是世界变了,现在和未来的界限变得模糊,我们一只脚踩在现在,一只脚已经跨进未来。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到现在才20余年。20多年来,人类从IT(信息)时代进入了DT(数据)时代,又从DT时代进入了AI(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措不及防。世界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力,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把我们带进了不熟悉的、未来的世界里。

袁振国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泛在教育解开“乔布斯之问”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其生活的最后几年多次感叹:“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然而,近些年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穿戴设备、大数据的整体突破,快速发展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正在给今天的教育带来全新景观,勾画出来未来教育的基本框架,展现出未来教育的无限魅力。校园、教室、教师,一提到学校,这三个概念一定会自然浮出脑际。可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以及越来越多生动高效教学软件的出现,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的传统教育正在消解,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内容的泛在教育正在兴起。网络就是校园,移动终端就是课堂,能者即为教师,教育正被重新定义。

到目前为止,教育虽然对信息化的反应还比较“迟钝”,但“后劲”十足。泛在教育的威力目前在正规的教育体系内尚未爆发,其中既有教育特别复杂的原因,也有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配套的原因,更有体制惰性的原因。当传统教育系统的围墙被拆除后,泛在教育的前景不可限量。事实上,体制外教育借助信息化的力量获得的成效已十分壮观。很多培训机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教室,甚至没有固定的教师,却有几万名甚至几十万名的学生,可以产生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教育服务产值。学校没有传统的年级与班级,同学没有年龄、资历的限制,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机器学习、穿戴计算等纷纷取得突破,互联网的功能将更加强大,泛在教育不可避免地将从边缘走向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产品、管理和观念带向全世界,使之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同时,国际标准、国际规则被制定和推广,人才流动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拓展。但是,语言的差别始终是国际化进程的巨大障碍。而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语义识别技术方面的重大进展,使得教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使每个国家的教育面临重大挑战。有学者曾经预言,未来世界的大学将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传授和创新的主导者,一类是主导学校的办学点和辅导站。信息流动、人员流动更加快速和深刻,文化渗透和竞争更加剧烈。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不再是生产物质商品的公司,而是教育公司,它的触角、它的影响力将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

智能化与个性化携手而来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库兹韦尔预测,2045年前后,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的智能,人的智能会逐步非生物化——一个新的文明正在冉冉升起。库兹韦尔的预测正被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所印证,智能化教育也初见端倪。首先是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管理一体化环境,是目前智慧校园的主要内容,将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连接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信息输送与反馈。未来教室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将颠覆学生、家长对传统教室的想象。黑板、粉笔、教科书将退居次位,超大屏幕电子白板,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内容呈现,装载着生动有趣互动教材的电子书包,可以直接完成并提交作业,在上面回答、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其次是开发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慕课(MOOC)即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是运用这种教育平台的一个典型例子。只要有网络,学习者就可以和老师进行远程互动,听老师讲课,向老师提交作业,老师也可以即时在线批阅,并迅速反馈学生答题情况。它的更大的优势在于互动连接,通过远程互动系统实现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互学习,分享来自全球最好的教师的讲座与教学资源。

再其次是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现在运行着的慕课(MOOC)系统还只是一个低版本的在线学习平台,慕课加上人工智能,将会使在线学习如虎添翼:实现海量资源、共同学习与量身定制的高度统一;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进行自动诊断、自主推送适合难度的内容,自动编制有利于特定学习者的习题,自动提出适合的阅读建议,使教育的个性化真正成为现实。

人类的教育活动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个性化的精英教育阶段和集体性的大众教育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教育将进入第三个阶段——个性化的大众教育阶段。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每个学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可以选择和得到有效推送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内容;学习者的交流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有网络社区空间的所有相邻、相近、相知的同伴,学习者的自主交流成为广阔有效的重要渠道。学习者既是信息获得者也是信息输出者,既是学习的发起者也是学习的受益者,不再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就学什么、怎么学,而是学习者希望学什么就能获得什么,学习者希望怎样学就可以安排怎样的进度和方式学,“以教定学”的千年模式逐渐被“以学定教”所代替。

以变革姿态迎接教育明天
当我们在谈论未来的时候,未来已来,当我们讨论将至的可能性时,将至已至。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只有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停留在辅助阶段的现象已经处在重大变革的前夜。本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并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三步跨越,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主动拥抱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把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供给可选择的教育。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持久走向,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将是社会对教育的最大诉求,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最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化教育领域内供给侧改革,提供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和多种模式的教育,提供良好的选择机制,不断提高适合教育的水平。

转变教师角色。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将被丰富生动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所替代;机械的练习、作业批改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简单重复的劳动被技术取代之后,教师的工作内容将聚焦于更复杂、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具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学科分化、分科教学的地位将不断下降,复杂性教学的意义将不断上升;低情感教学任务将逐步被信息技术所替代,教师将聚焦于高情感教学活动;当机械的、简单的、标准答案的教育更多由技术手段完成之后,教师则更多从事创造性、艺术想象性的教育;学生只是接受知识“容器”的观念在未来教育中将被彻底摒弃,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师生教学活动既是既有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

创新教育管理。统一性、标准化、以教定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招生、学籍、学分、文凭、职称、职位等的控制是教育管理的关键要素。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新景象和新要求了。互联网思维有几个最重要的特征:一切皆可联系,人人都是中心,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共享才能共赢。相应地,打通系统障碍,破除条块分割体制,增强非线性联系,从单一中心走向多节点中心,扩大开放,减少信息不对称,改变零和游戏观念,促进健康竞争,探索和建立适应互联网背景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是拥抱未来教育的重要期待。

文章摘自 |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18日第5版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遇见数学-微信公众号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做有情怀的教育。
 
数字化教学研究
  • 本文由 数字化教学研究 发表于2017年11月20日 07:11: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ky125.com/2017/11/20/7080/
  • 袁振国,泛在学习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