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哪些能力赋予孩子更完整的人生?

数字化教学研究
数字化教学研究
管理员
1519
文章
0
粉丝
精彩转载评论1,365阅读模式


孩子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而是为了成为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


教育又刷屏了

国庆前夕,作为大众始终关注的热点,教育又刷了两次屏。

热点一:杭州西湖区孩子这个国庆的假期活动单刷屏了。某学校活动单中,“平安西湖——大家一起来种树H5接力”环节,经家长们连夜行动,快速刷满了浙江教育人的朋友圈。

热点二:9月27日《武汉晚报》报道,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以来,一些学校一二年级的书面家庭作业量的确大幅下降。但是,家长们不淡定了。“作业都没有,还谈什么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有家长组团找学校负责人“讨说法”,有的组建校际家长群,自行给孩子布置作业,可谓各施奇招。

无论是家长持续刷屏,还是费劲心思给孩子加作业,都能明显感受到溢出屏幕的“教育焦虑”。家长的“教育焦虑”不是一天两天了,不久前那篇“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获得了不少家长、网友的认同。此外,诸如“让孩子不被未来淘汰的X种能力”“让孩子拼过人工智能的X种能力”这类文章,也总会引起热传。

“教育焦虑”当然无法忽视,但它所涵盖的只是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特定问题、特定情境,而且很多时候根本和教育无关。对抗“教育焦虑”,不应该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全部内容。

 

比起“不被淘汰”,这几种能力给予了孩子更棒的人生

 

教育的英文单词 Education 是苏格拉底发明的,由三个词根拼写而成,最前面的“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真正的自己

美国著名的 1956 年教育法案中所阐明的教育的观点,完美诠释了苏格拉底发明 Education 一词的初衷: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其本人的幸福,不是家庭的,不是学校的),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颗合适的螺丝钉。

比起“不被未来淘汰”“拼过人工智能”的能力,也许我们可以缓一缓脚步,让孩子们在沉重的学业、成长的烦恼之余,重新培养对他们的人生而言更重要的几种能力。

 

运动能力

有人整理过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成长差异:

1-4岁:基本相同;

5-8岁:美国父亲会带着孩子去打棒球,中国孩子开始迈入各种培训班。

9-12岁:美国的孩子早已把运动当做日常,打球、跑步甚至健身都是最爱的放学活动;而中国孩子很多已经戴上眼镜,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榨他们的课余时间,对于成绩的狂热使他们不思运动;

13-18岁:美国孩子的肌肉开始成型,体魄明显强于中国的同龄人。中国孩子此时在为中考、高考努力,运动甚至在初三、高三全面“撤退”,为备考让路。

19-23岁:美国孩子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在社会工作,但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健身锻炼,开始享受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而中国孩子终于摆脱了长年的考试压力,宅在宿舍、家里,放浪形骸,“自由自在”。

 

世上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现实情况是,在孩子没来得及发展处自己喜欢玩的运动之前,学校、家庭教育已经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潜能。对于体育课,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就是:上课之前,数学老师进来说一句话:“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改上数学。”因为,相比体育,目前我们的教育更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曾在一次演讲中分析,西方国家运动员出身的人往往能在社会中脱颖而出,因为有体育特长的人具备一定的优势:

首先,他们懂得如何去竞争。体育游戏天生就带有竞争性,运动员身处其中,天生要善于竞争、喜欢竞争。

其次,他们懂得团队合作。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竞争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题。这就是体育精神!人与人之间有竞合,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竞合,单靠一项是无法取胜的。而运动员身上是两者兼备。

再次,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一个能赢的团队一定也是经历过许多逆境的团队,不可避免有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尤其是在千变万化的比赛场上。

所以,如果孩子在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能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比赛,除了良好的健康,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终身受益无穷。

 

爱商

2017年,在新乡村校长领导力课堂上,马云提出“爱商、智商、情商比知识更重要”,“爱商”一词一经抛出,就成了当天教育圈的热点。

马云认为,对于未来的孩子,不仅要拥有情商和智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他们的“爱商”。爱商是什么?Q of Love,是对文化、对天下、对大家的思考,是情怀,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拥有爱商的人会受人尊重,即使失败也依旧受人尊重;而有的人即使成功,也不受人尊重,原因就是缺乏爱商。

“爱商”不是个新词,早在193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了一项关于“人怎样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调查研究。研究团队追踪两组人员,一组是268名哈佛大二学生,一组是456名波士顿贫民窟男孩。每两年,研究人员就会联系这些被调查者,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家庭氛围,个人成长等情况。

2013年,在研究持续75年时间,耗费了2000万美元资金,整理出几万页调查报告后,项目时任领导人来到TED舞台,向世人宣告了这项伟大研究的成果——一个简单的道理:爱商决定一切

所谓“爱商”,就是爱的智慧,是对待爱与被爱的态度,是人追求幸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爱商高的人,能够坦然享受被爱,健康成长,也更懂得爱别人,懂得感恩与馈赠。

 

会玩的能力

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真的重要。

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与生活都将是有趣的、有创造力的,充满快乐的。相反,不懂玩的人,常常显得人生无趣、缺乏创造力。

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从玩耍中产生的。

每个年龄段都有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就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发展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

一个完整的人生,应该具备上述所有的特征。如果限制孩子去玩耍,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全。

 

孩子们会通过玩耍来提前对人生进行彩排。没有玩耍能力的人,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会缺少很多乐趣,会变成死板木讷的成年人。

很多家长担心玩耍耽误孩子的学习,可玩有时候不仅限于玩玩具和享乐,可以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家务,也可以独立去完成某个任务,挑战某个项目。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做每件事情都有完整的过程。

而且,很多事情不用特意区分什么是玩什么是工作,对于今天的孩子,成长不是简单的身体和智力生长,而是社会化的过程。玩耍是无处不在的,孩子的成长理应包含玩耍。就算是带孩子出门旅行,从做攻略收拾出行的东西,买门票机票,这些事情有条件都应该让孩子参与其中,玩起来。

当然,玩的同时,不妨锻炼他们的目的性、专注力,比如:沉浸在事情当中至少15分钟。

 

讲故事的能力

《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特约供稿人丹尼尔 · 平克在《全新思维》这本书中提到:

“随着工具越来越多样化,肢体的功能已经逐步被外包出去,比如汽车是我们腿的延伸,手机是我们感官的延伸,甚至人工智能也在逐步代替我们的逻辑、分析、数学等能力。

为了应对未来,我们最需要培养一些更讲究想象创造的能力,比如设计审美、讲故事等,将具备更高的价值。”

为什么讲故事的能力很重要?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神经学家尤里 · 哈森的研究结果,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实际上是把想法、思想和情感植入听众的大脑,讲故事的艺术是人类在思想交锋中最有力的武器。

哈佛大学语言教育学家 Catherine Snow 说,5 岁时会讲故事的孩子,到小学时的学业表现会更好。因为讲故事用到的组织能力、词汇、想象力和前后连续性,都是语文能力的指标。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记忆力,以及具备解释故事内容的逻辑能力。

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孩子,锻炼讲故事的能力很有必要。从6、7岁开始,孩子具备领悟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开始迅速上升,而到了15岁左右,这项能力会到达顶峰,随后慢慢下降。因此,对于中小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值得引起重视。

不仅是学业,就算孩子未来选择职业,讲故事的能力也至关重要。因为讲故事不是胡编乱造,它是一种集语言表达能力(自己说)、沟通能力(和别人聊)、想象力与逻辑力(写作)等为一体的重要的综合能力。

 

共情能力

有这样一些“熊孩子”:别人受到责备和批评了,他却在旁边拍手大笑;别人已经厌烦困倦了,他却闹着要人家继续陪他玩;别人觉得伤心难过了,他却还在“伤口上撒盐”……

结果,这些孩子没有亲密的小伙伴,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长此以往,他们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逐渐被孤立。

而对于“熊孩子”和家长来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熊孩子”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世界,他们还要和家长一起接受大众的评论。

为什么会有“熊孩子”出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共情”。当一个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难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验对方的情感和需要。即使“熊孩子”行为的出发点没有恶意,他们也很可能因为旁人难以理解,从而让彼此关系变得更紧张。

 

当然,并不是只有“熊孩子”才需要培养共情能力。拥有共情能力的孩子,从人际关系来说,他们能更好地表达对他人真诚的关怀,在他人的情绪中找到共鸣,或对他人的情绪以积极的响应。他们在学校里会更受同学欢迎,更容易交到真心朋友;成年后他们在工作上能够和别人得到更有效的沟通,与家人(伴侣)也能建立相对成熟的关系。

从生活来说,拥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对周遭的任何事物都有比较细腻的感知。哪怕是一件玩具,一个小动物,一朵小花,一颗小草,一阵风,一场雨等,他们都能从中得到丰富的体会。这样的状态,其实也正是孩子们童年最向往的五彩生活。

 

感知幸福的能力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看待幸福的标准似乎不同。今天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经历着严酷的竞争,仿佛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会是失败者。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成功就等于幸福。

但成功真的等于幸福吗?就算成功了,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追问。

一位教师朋友曾讲过他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他正在小吃店吃饭,店里走进了一个中年人,提着小提琴,旁边跟着个小姑娘。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一听才知道,原来她刚刚参加完过小提琴三级的考试,但没考过。

这时,中年人说话了。

“爸爸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如果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拉上一曲,熟悉的音乐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希望这个爱好能时时刻刻陪伴你。”

朋友一听,很不争气地当场哭了。在那位父亲心里,女儿可以在不开心的时候随手拉上一首熟悉的歌曲,就是一种幸福。如此简单,却足以令人动容。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成功的世界,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其实更重要,无论成功、不成功的时候,都能感知到幸福。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而是为了成为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寻求自己的幸福。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遇见数学-微信公众号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做有情怀的教育。
 
数字化教学研究
  • 本文由 数字化教学研究 发表于2018年10月7日 08:16: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ky125.com/2018/10/07/9564/
  • 完整人生,孩子能力培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